同一个世界 ——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协同美国爱世界组织 深入苗族村开展医疗帮扶活动

2014-04-14 18:37:57

同一个世界

——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协同美国爱世界组织

                                            (图文/周凤荣)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共有25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3,苗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据有关不完全统计云南省苗族约有104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11%,他们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的高寒山区,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相对其他地区和民族滞后。

          由于独特的文化历史,苗族通常都是同一个家族、同一种服饰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同宗兄弟住在一个近邻的几个村寨,单家独户的现象是很少见的。每个自然村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上千户。


(长坡脚村姊妹两由于村里缺水所以没有洗脸)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间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云南苗族结束了他们的迁徒的流动生涯,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由于他们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和过去的社会环境影响,云南苗族大多居住条件差,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云南各地苗族群众住房条件和交通条件也不断改善,但是一小部分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寒凉山区的苗族村寨,每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这些地处边远地区的苗族群众,居住环境没有大的改善,生存条件仍然艰苦。

长坡脚村的苗家土屋,一家人就这么一个房子,雨季天他们的牛也住里面。)

第一座扶贫桥梁

          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是云南省唯一专门从事项目管理的非赢利社会组织。协会于201211月成立,致力于开展项目管理的研究、应用、推广和交流,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卓越的项目解决方案,协助组织和个人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力,将按项目管理原则在给定资源的约束下,满足或超过项目关系人的要求和期望,推动各行各业在项目管理范畴内的合作,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在履行好自身


职责的同时,帮扶贫困山区村民也是项目管理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会长潘志毅是一个胸怀壮志、风风火火干事业的女强人,何刚一个是热心于苗族地区文化历史的转业军人,美国爱世界组织的医疗爱心扶贫项目使两个人碰到一起,共同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首次与美国爱世界组织合作,搭起了救助贫困山区苗族群众的爱心桥梁。

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会长潘志毅询问义诊情况)

          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潘志毅会长带领协会一班人与美国爱世界的医疗帮扶小组,深入偏远山区义务为贫困苗族群众就诊看病的故事在苗族村落人民中间传为佳话,这次爱心扶贫活动拉开了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帮扶活动崭新的一幕。

这动人的故事里面,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潘志毅会长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2014316日致23日,美国爱世界组织将奔赴云南,为贫困山区苗族送医、送药、送就诊,救助贫病村民。”联系人何刚将这一消息告知了潘会长,潘会长感佩不已。对于潘会长,何刚充满感激敬佩之情。在2013年美国爱世界来云南之初,潘会长就专程带人前往住所看望慰问爱世界组织成员。在座谈时,当潘会长了解到爱世界组织要深入地处偏僻、交通、通信不便的苗族村寨进行医疗帮扶、建设希望小学后,立及为他们安排了食宿,提供了越野车,保障了爱世界组织深入云南苗村救助活动的开展。

因为对贫困山区村民的牵挂以及对他们生活给予帮扶的美好愿望,让潘志毅和何刚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两人一拍即合:2014年爱世界组织来云南时,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将全程陪同,为组织提供车辆以及生活保障,并派办公室有关人员协助他们做好农村医疗救助活动。

工作之余,潘志毅会长,连夜驾车赶往村寨,对村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在了解到很多苗族村寨思想较落后、种植农副产品单一、生活收入低下,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学等情况后,潘会长要求办公室有关人员:每到一个村寨,必须走访村民,对他们的基本进行登记梳理,便于以后项目管理协会与村民沟通,建成帮扶对子。


村民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3月16日至23日,短短一个星期,爱心扶贫医疗小组行程2000多公里,为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大箐村、辣子箐村,红河州建水县面甸镇长坡脚村等4个村寨的近1000多名病人进行了义诊,共送去6万余元的药品和器械,看望慰问了道明小学的学生,并与5户村民建起了帮扶对子.

三月苗乡 爱心芬芳

三月的苗乡,春意盎然,放眼望去桃花、杏花、梨花、油菜花争红斗绿,鲜艳夺目,蔚为美观。

和红花绿叶相衬的是来自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的王云丹和美国爱世界扶贫医疗队的Susan(苏珊)、Julie(朱莉)以及来自北京义工张威护士这四为女性。出发的第一天,四
个女人像叽叽喳喳的鸟儿一样,一路有说有笑,憧憬着来苗乡几天生活的五彩梦想。

带领大家进山的村长张继学用,说着一口云南腔调的普通话,热心地给大家当起了向导,“今天我们要去的村是禄丰县大箐村,距离昆明70多公里,大部分为山路,属于高海拔地区,是个高寒山区,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养殖猪、牛、鸡来维持生活,整个村庄只有一个大学生,还读的是二本,娃娃么基本都是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村民得到你们来,要为他们看病的消息以后,特别高兴,正在村口等着呢!”。

Yeah,talk about professional enough! Add to the village is very(耶,讲的够专业!给村长加十分)。”来自美国的苏珊一句英语搞得村长蒙头蒙脑的,两眼直勾勾的盯着能来自北京的张威护士(张护士懂英语),张威赶快给村长解释说,美国友人夸你讲得好呢。并兴致的问道,“村里需要看病的人多吗?他们都是一些什么症状?”

“村里也没有听说哪个病重,主要就是劳累过度而引起的一些关节风湿疼痛以及胃病、头痛病等常见病,大部分以中老年人为主。”话一说完,活泼可爱的张威故作郑重地轻轻拍拍项目管理协会王云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So,Comrades,your body burden can not light!(所以,同志们,你们身上担子可不轻啊!)”

oh,yesoh,yes!”车上传来一阵哄笑。

在路上颠簸了4个小时后,车队终于浩浩荡荡地驶进了大箐村。老天爷来了个下马威,一场大风吹起漫天风沙来迎接她们到来,纷纷扬扬的风沙中一双双充满期待、渴望的眼睛在等待着他们。

四个女性还没有来得及和村民打招呼,就掏出自己手机开始拍照,定格如此壮美的风沙美景,激动得大呼小叫。

兴奋之余,她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村民们就住这里呀!”相互对视,虽然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美誉,可是像这样的高山坡,大风沙的还是第一次目睹,光秃秃的山脚三三两两洒落着几间土房子,村民们就居住在这样一个单调、封闭,几乎原始的环境里,如此偏僻的山沟沟她们是第一次见过啊。

四个女性是巾帼不让须眉,一个赛着一个的跑前跑后,搬药品、布置就诊场所,召集村民排队等等,开始了新一天的义诊。


(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王云丹认真登记村民病情)



王云丹,普通话流利,微胖小巧的个头,容易和村民打成一片,在咨询村民身体状况上独有一绝。“老乡你哪里不舒服,多长时间了,具体都有些什么症状”,虽然天天坐在项目管理协会办公室的她,还别说真有医生的范儿。村民的病情一项一项登记到小纸片中,便于翻译人员给外国医生讲解。

朱莉从事医疗事业近30年,对一些腰酸腿疼,关节炎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她思路清晰,思维敏锐,在听完翻译讲解各种病情以后,对各种手脚关节疼痛的很快掌握,即时到位处理。
         苏珊和张威都是小个子,别看他们俩一幅弱不禁风的样子,可性格刚直,干脆麻利,细心严谨,有西方女性独特的个性,虽然苏珊听不懂这些苗族汉语,但是一旦拿到医生开的药单时,就进入职业状况,非常严格,非常细心核对处方和药品。张威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用女子独特细腻的性格给村民翻译药品怎么服用,在什么时候服药,一脸甜美笑容的她,总是让村民们忘记了病痛,并露出了笑脸。

爱惜扶贫医疗队的儿科医生Greg  Arfsten M.D(格雷格)、全科医生. Ed Ho (埃德)与四个女性队友相比显得格外严肃,但他们对村民诊断病情时一丝不苟,就诊起来严肃庄重,认真专注,体现出一名职业医生的责任。

在病床上躺了20年的王秀丽认真听着医生的嘱托)

17岁的王秀丽来自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狮山镇小兴村,12岁时因肌肉萎缩,在床上一趟就是整整20年,整个花季以泪洗面,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听说爱心扶贫医疗队中美国来的医生对各种病症都有了解,带着对行走的渴望,哥哥背着她走了5里路来到了医疗服务队的就诊地点,所有的医生聚集一起,为这个小女孩把脉问诊,当她看到那么多外国医生认真热烈地讨论她的病情时,她强忍的泪水再也无法掩饰,泪珠像断线的珍珠落了下来,低声的抽泣牵动了整个义诊房所有人的心,大家都围绕在了这个可爱女孩的身旁安慰她。

为了进一步的帮助王秀丽,云南省项目管理协会将联系方式告诉了她的哥哥,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将王秀丽带到昆明来,项目管理协会将尽最大能力帮助她。

蓝天、白云、山谷见证着医疗队队员7个日日夜夜的爱心奉献, 7天的医疗扶贫旅程,在与村民接触的每一时刻、每一瞬间都永恒地烙刻在队员的心灵深处,爱心互助,真诚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洗涤着所有队员的心灵,激着我们去实现今后的梦想。

月薪150元的校长

爱心扶贫医疗救助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建水县面甸镇料河村委会马王庄长坡脚村,在这个远离县城的小村庄里,有一个特殊的校长,他一直牵动着所有队员的心。


(长坡脚道明小学校长顾开红今年才30出头)

小学校长”名叫顾开红,因建水县面甸镇料河村委会马王庄长坡脚村道明小学就他一个老师,所以教师是他,校长也是他。大家都亲切地喊他“顾校长”。150元的月薪,在道明小学一干就是7个年头,他的坚持感动着我们每个队员,也会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刚来道明小学时,只是抱着到艰苦的地方锻炼锻炼的态度。”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时23岁青春少年的成就自己的理想。顾开红来自红河州屏边县,家庭贫寒的他靠到处打工挣钱生活,听说长坡脚村需要一个苗族老师,想当一名教师的他毫不犹豫就报了名,让他出乎意料的是,报名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学校的邀请。

满怀激情,充满热情的,有些激动的他来到了村庄,一看,所有房屋都是茅草土坯房,他的心跌入了万丈深渊,大大小小的孩子抬着笑脸,张着一双双渴求、好奇的眼睛围着他上下打量,让他顿时百感交集,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感,他消除了所有心理压力,决心战胜困难。

接下来,他便走访了全村的22户人家,对每家孩子年龄进行了登记,并对家长进行了让孩子读书的教育说服工作。在动员教育时,遇到最多的家长问题是“老师,孩子学习是用来做什么?”,朴实的话语,深深刺痛了顾开红的心,21世纪,竟然还有家长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更不明白教育是一个什么东西,又气又心酸的顾开红好好和村民解释,“学习可以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能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可村民接下来的回答更是让顾开红失去了信心。“顾老师,道明小学只办到3年级,我们孩子也就上到3年级就行,只要他会看懂汉字就可以了?”。有些无奈的顾开红也只好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说服村民必须支持孩子上学。

“都是为了孩子,他们太可怜了,每次看到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什么苦都觉得是值得的。”这是顾开红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由于学历资质等原因,顾校长一直都是教育部门的编外人员,所以每个月只领取150元的最低生活补助,由于道明小学是美国爱世界组织捐建的,所以在2010年以前,学校便没有列入云南教育部门,经过各级多方努力, 2010年道明小学正式纳入了建水县教委,中心学校正式接收该学校3年级毕业的学生。

顾开红校长来自屏边县,150元的收入根本无法在长坡脚这个村寨生活,刚开始村民还会时不时的送一些蔬菜,玉米面等,后来慢慢的也没有村民送过来了。几次顾开红都想离开,就算是为了理想,为了尝试艰苦的生活,不断磨练自己,但是最起码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如何教育那些孩子们。

每次整理行囊准备离开的时候,顾校长脑海就不停出现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听到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又一次将自己离开的念头打消,遇到困难了,生活不下去了,他就和朋友借,和家人拿,就这样不知不觉熬过了7个年头。

在谈论到顾开红的个人问题时,憨厚的他笑笑说,“像我这样30出头的人了,月薪还是150元,且满身是债务的80后,哪家姑娘会愿意,除非她思想有问题。”

顾开红说这些事的时候,他是那么不经意,那么平常,但是却让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心都生出无以言表的敬意,这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信誓旦旦,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行动,但是这里有一个人每月仅150元生活费为了孩子他做了7年的坚守,这里有着重如泰山、珍如金子、广如海洋的大爱啊!

这次的爱心扶贫行动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有一种信念,不可用文字去描绘,但能从朴实的故事里感受到他们对事业追求的执着与坚韧;有一种精神,不可用辞藻去粉饰,但能从贫困落后的苗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中体悟到他们与自然抗争的坚强和伟大。

后记,因长坡脚村大部分村民收入不足千元,交通、信息闭塞,村民与外界交流困难,思想封闭,苗族群众仍然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很多孩子没有办户口,无法进入更高的学校,这里成为扶贫攻坚工作的难点村寨。美国爱世界组织经过李曙同志的联系,在这里捐建了“道明小学”,并每年给村民一些捐款,为他们修建了水窖,修建家园,目前部分村民住上了新房,但仍有一小部分家庭和他们的牛同住一个茅草房。我们希望看到此文的爱心人士为这里的苗族孩子做点事,尽点心!


返回顶部
苏ICP备13057856号-1